ghrwsds
2014/7/13 10:45:50
请同学们一定要看完)
一天不出门儿,通县打来回儿——北京市医疗机构中药房药剂师工作侧记
两会之后,人们对业已进入深水区的医改问题,更掀起了新一轮的讨论热潮,然而,在热烈关注的背后,却有一处很少被人注意的角落,在那里,默默工作着一群日日担负着繁重辛苦工作的白衣天使们——中药房药剂师。作为中医药与患者纽带的药剂师,他们的生存状态,工作环境又是如何呢?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积水潭医院中药房原主任翟胜利并做了实地调查
作  者:王婷婷 作者机构:《首都医药》编辑部
两会之后,人们对业已进入深水区的医改问题,更掀起了新一轮的讨论热潮,然而,在热烈关注的背后,却有一处很少被人注意的角落,在那里,默默工作着一群担负着繁重辛苦工作的白衣天使们—— 中药房药剂师。作为中医药与患者纽带的药剂师,他们的生存状态,工作环境又是如何呢? H前,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积水潭医院中药房原主任翟胜利并做了实地调查。记者来到积水潭医院中药房,刚推开中药房的大门,便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呛人的灰尘,而中药剂师们却似乎已经适应了满是粉尘的空气,都在低头忙碌着,一丝不苟。整个药房充斥着各种硬物的摩擦撞击声:药箱抽拉的声音,药物从秤盘中倾泻而下的声音等,杂乱之中,药师们各司其职,忙而不乱。记者在中药房观察到,整个药房被分成了两个独立的工作区。其中分别放置了两张长方形的大铁桌作为工作台,工作台的两边各自放着一排已然走形的不锈钢托盘,四名药剂师各自站在长桌的一侧,手握一柄称量药材斤两的小秤来完成第一道工序:配药。药柜与工作台之间形成了长4米,宽1.5米左右的两条狭长走道。然而,正是这两条并不起眼的走道,却凝聚着药剂师们的汗水与辛酸。记者在现场粗略估算了一下,药师取一味药平均要走4米左右,而所配之药平均每副均在15味左右,一个药方平均一次会配至7~8副,若是所配药物剂量大的话,还要再去第二趟,这样算下来,配一副15味的中药,药剂师常要走80米左右,一个药剂师一天可以配200~300副药,再加上将每副药送出去的路程,已相当于甚至超过了从朝阳门到通县的距离。因此,药师们常笑称自己是“一天不出f1)L,通县打来回儿”。药师们从早上来到药房,除了中午轮班吃饭的时间外,一直保持站立或走动的姿势,天长日久,身体自然不堪重负。一位资深的老药师指着一位4O岁左右的女药师对记者说道:“我们这位药师才刚40来岁,就已是一身的病。” 药配好之后,还要进行下一步:核药。核药的药师与第三步灌药的药师共用一张台子,药剂师拿着药方,把每一副药都要重新看过,检查无误,才可灌药。在负责灌药的药剂师身边有一个用来减少烟尘的装置,药师将药装好袋后,还需将每个人的药包用订书器订好,送至出药口,由出药口的药剂师将药物递给前来取药的患者,这才算完成了整套工序。灌药时,要将药物倒入纸袋中,倾倒过程中会有大量的药灰散逸出来,虽然安装了排尘装置,仍会有许多烟尘四散而出,即使戴了口罩也仍会有粉尘被人吸入。而且,据专业人士透露:就连这种简易的装置,好多药房都还不曾配备,而且长期吸入过量的粉尘,会引发矽肺病(注:此病又称为不死的癌症,患者最后多数因为极度痛苦自杀)。记者随后来到该医院位于地下一层的药房库。药厂将药材运到药房库后,由所有的药剂师们将一箱箱药材搬运码放在库房,记者看到,四个库房中每间库房都装了大量的药材,记者现场搬了一个20斤的中成药箱子,已是力有不逮,而药剂师中女性颇多,很难想像她们是如何担负起如此沉重的份量,据工作人员介绍说,由于现在不允许在库房放置太多药材,这样繁重的工作一个星期要进行两三次,在装中药材的时候,扬起的灰尘更大,对药剂师身体的伤害也更为严重。此外,有40多味药材还需要进粉碎机粉碎才可入药,还有30多味药是需要在配药时临时用捣药罐子来研碎才可以发挥更好的药效的,其中辛苦,可想而知。积水潭医院中药房原主任翟胜利告诉记者:“长久以来,药剂师行业一直处在不被重视的局面,如此之大的工作强度跟与之难以匹配的工作待遇和社会关注度,使许多年轻人望而生畏,如今社会药店专业药剂师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从而造成药剂师行业整体素质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国家的专项资金虽然已经拨划,但并没有落实到一线工作人员身上,都用做科研经费了。就矽肺病而言,矿工享有国家的补助,可是药剂师却没有相应的待遇,因此,针对药剂师行业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有关方面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I
 
通讯员 德志 
“快点,快点,我的班车要开了!” 
“小伙子,我的方子五分钟能配好吗?” 
“你们中午不要吃饭了,把我的方子抓完再吃!” 
“我的药少了,我要投诉!” 
近两年来,网络上流行用“高富帅”来形容完美无缺的男人,我院中药房的中药师们,他们不见得完美,却时时刻刻在用行动诠释着高尚的奉献理念;他们不见得优秀,却日复一日在用辛勤地付出表达着对患者的无限关爱;他们不见得人人都是中共党员,却实实在在地为大家做着表率。他们堪当闵行区中医医院的“高付率”。 
“高”:高尚的品格在这里时常出 
“付”: 无私的付出在这里天天上演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今年6月底,我院举办了一场消防知识培训,主办方考虑到临床一线人员的作息,特意将这次培训安排在连续三天的中午进行,可即使这样,中药房的窗口人员及调配员们人员为了减少中午患者候药时间,依然无法正常参加到这次培训中。不仅这次培训,就连我院人力资源部经常举办一些高品质的院级培训,中药房的窗口人员及调配员们也无法参加,这里的药师们们是多么希望参与到继续教育中去。他们知道为了患者能快点拿到药他们一年根本无法积齐院内30至40的院内学分,他们知道为了患者能快点拿到药他们无法完成年终考核。 
参加医院活动更是如此。医院新春团拜会的盛况只能通过别的科室同事转述,向院报投稿只能利用作者的业余时间,选派人员参加广播操比赛只能选派来中药房实习的实习生…… 
中药房的药师们都有一颗上进心。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学历教育的人数不少,每逢考试集中的4月、6月、10月、12月,排班问题就成了一个大难题,大家都希望有考试的周六周日能够休息,可要保证上班人数,保证患者尽快拿到药,一些药师只能放弃原本应该参加的考试。 
中药房草药味浓,灰尘大。这里的女孩不能像其他同龄女孩一样穿好衣服好裤子好鞋。穿着新衣服只要在中药房里走一遭,全身就会弥漫着草药刺鼻的味道。当然能闻到这个味道都不是中药房的药师们,中药房的药师们因为常年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对草药味的嗅觉已完全丧失。每天下班,草药房的药师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 
上下班时间在这里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一般中午吃饭时间都应该在十一点半以后,可这里的药师为了中午窗口不关,工作不停,每天都有两名药师十点半吃饭,破坏了进餐的应有规律。 
我院中医门诊医生上班都较早,中药房窗口前有时不到上班时间即排上了队,这里的药师早晨到了药房即刻换衣服调配,没有人非得等到八点再开始工作。不仅早晨,中午吃完饭回来后,即使没到规定的中午休息一小时,这里的人们也会即刻换上白大衣,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晚上也是如此,特需门诊的患者很多到院就诊时间较晚,经常处方接近下午五点或五点多才送来,这里的药师依然没有拒绝处方,直到当天最后一张处方调配晚再下班。几年来,中药房下班时间最晚的一次是下半夜两点。难得的是,这里的加班都是无偿的,这里的提前上班都是自愿的。 
去年冬天,感冒病毒侵袭中药房,中药房大部分人都患了感冒。几名药师硬是在发烧39度的情况下站立着完成了全部调配工作,无一差错,用意志诠释着奉献精神。 
由于常年的长时间站立,中药房的所有药师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各种职业病,颈椎病、脚角质化严重、一个脚上有几个水泡也是家常便饭。 
一年前,在中药房有“快枪手”之称的中药师庞晶,因为多年长时间站立工作造成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在不忙时手术。她手术期间,中西药房的药师们为她捐款为她祝福。因其无法继续从事长时间站立的中药调配工作,她手术后经医院人事科批准,由中药房调往西药房,目前其在西药房从事窗口发药工作,依然为服务患者做着自己的贡献。 
中药房主管胡健旺说:“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中药房的工作仍然是非常辛苦的。对中药师既有体力又有专业技能的双重要求。在我院发展阶段,相关待遇及制度在不断完善,能够坚持下来的员工特别是老员工都是不容易的。和谐是社会的主题,合作、良好的的工作氛围是我科室的主旋律,配药时要斤斤计较,对同事要宽容大度,正是由于建立起了这样的工作氛围,使很多人放弃了跳槽的想法,这也许就是管理学所说的环境留人吧!” 
“率”:先进的表率在这里不分职称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在中药房,上至主管胡健旺,下至普通调配员,大家工作时间心中只有一个字“快”。为了快可以不顾同事之间的情面,为了快可以牺牲一切。为了给患者节省时间,哪怕一秒,大家都会尽力争取。 
为此,胡大哥身先士卒,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一年前他曾因工作疲劳出了车祸,出院后,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中药房的药师也严格要求。 
某药师曾因患者的取药不愿自报姓名与患者争辩了几句。胡大哥对这名药师正色道:“对待患者要像对待亲人一样”。 
在窗口,胡大哥总是耐心叮嘱患者用药须知;在配方台前,胡大哥的调配速度不慢于日常专职配方的药师。 
原载于《闵行区中医医院报》2012年11月(总第6期)第五、六版。原作者有个别文字的订正。
评论:一个会致残的职业,悲剧。
 
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中药师不能只看学历  
 中药房中药师的主要工作就是调配中草药处方,约占工作总量的50%~80%。中草药调剂工作繁琐复杂又机械重复,劳动强度很高。个中酸甜苦辣只有中药师本人清楚。
 
  国药泰斗金世元先生就提到,解放前中药工是和石头工等并列的“四大苦活”之一。
与其一起学习工作的几个人都因为忍受不了先后改行了。而今天,这种情况依然普遍存在。  
因此,有人将中药房调剂工作效率差等问题归咎于中草药调剂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专业素质差等原因,并提出要大力培养、引进高素质中药专业人才,但这样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结果往往是引进了一批高学历的中药专业毕业生,但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预期并未能实现。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原因就是忽视了员工应具备的身体素质。 
 现在除少数大医院中药房已经全部选用小包装中药饮片,处方调配时劳动强度有一定程度减轻外,绝大多数医疗机构中药房仍然使用传统散装中药饮片。调配处方需要逐剂称量,通常每人每天能调配处方20~30张,工作效率低下,而劳动强度已经非常大。 
 有专家测算,在三级中医院从事中草药处方调剂的人员一天工作中大概要来来回回走20~30里路程,还要反复做出蹲下、弯腰等动作,同时精神要高度集中,保证调剂不出差错。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导致调剂人员下班时精疲力竭。 
 因此,除责任心外,身强力壮、能胜任较高强度体力劳动、吃苦耐劳、反应灵敏迅速是中药调剂人员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的必备条件。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中药专业毕业生呈几何倍数增加。用人单位对新进中药从业人员片面强调学历要求,而忽视了从事中草药工作最基本的条件之一:良好的身体素质。于是,中药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纷纷涌入中药房从事中草药调剂、加工炮制等基础工作。用人单位也对招收高学历中药专业人员乐此不疲。 
 由于高学历中药专业毕业生年龄偏大,长期的伏案学习使许多人身体素质不佳,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备感吃力、叫苦连天、抱怨不断,工作效率反不如年龄较小、学历不高的人员。特别是女性怀孕等特殊生理时期,高强度的中草药调剂工作对其来说是一项难以胜任的工作。 
 其实,除了缺少锻炼,还有许多原因导致他们工作时没有干劲。一是现在的毕业生成长环境优越,缺乏老一代药工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多是抱着对工作环境轻松舒适的美好憧憬参加工作的。当面对重复繁琐的调剂工作时,理想与现实反差巨大,许多人消极应付工作,产生了“混日子”心态。
  二是许多毕业生不能接受一辈子就在中药房从事中药调剂工作,感觉前途暗淡。特别是具有大学本科和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由于前期教育投入大、回报预期高,更不能接受体力劳动强度大的中草药调剂工作。有的拼命提升学历、职称,千方百计逃避中药调剂工作。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建议,学校招收中药专业学生时,应该向学生介绍清楚未来从事该行业工作的相关情况并优先录用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用人单位招聘中药房工作人员时,也应把身体条件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条件来加以衡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