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四大名著,但写小说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大约民国这一时期,以还珠楼主为首的一小批作家开始尝试武侠这个题材,这是武侠小说的初期成长,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情节粗糙,内容单一,甚至还有不少情节沿袭了神魔的色彩,出品的少,精彩的亦不多,因而现在的人对这第一阶段的作品也了解得不多。 建国后,以梁羽生为代表的作家开始初露锋芒,在梁羽生的带领下,金庸开始涉猎武侠,此后古龙,温端安,卧龙生等一批杰出的作家开始加入这一行列。其中以金庸,古龙成就最高。 金庸的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古龙的代表作有多情剑客无情剑,楚留香系列,陆小凤系列等等。温端安的代表作则是四大名捕。在这个第二阶段小说家们尝试多种写法,构思精巧,这一阶段的小说出彩的很多,一度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武学热潮,譬如83版射雕英雄传和郑少秋版楚留香传奇一度引发过万人空巷的局面。 第二阶段的武侠热潮过后,中国武侠小说一度陷入低迷状态,情节用老,小说的模式千篇一律,很难激发读者的兴趣 。台湾作家黄易的出现让这个沉寂多年的武侠小说界重新焕发出新的色彩,在模式上开创穿越与武侠的先河。代表作有边荒传说,覆雨翻云,寻秦记,大唐双龙传,其中尤以大唐双龙传最受好评,叙述模式采用双线并进方式,在双主角叙述上浓墨重彩,次主角叙述上泼墨颇多,配角上紧抓出彩部分,人物众多,气势磅礴,是难得的佳作。在第三阶段黄易成为挑大梁的角色,构架起第二与第四阶段的桥梁。 时隔数年,网络小说如雨后春笋般突然涌现,上至文学好手,下至普通百姓开始操刀武侠小说。作家众多,作品更多,但佳作不多,没有像之前有大家差不多都喜欢的经典小说,出现了依据各人喜好的不同而支持某一位作家的小集团**好群体,譬如说凤歌的沧海,昆仑说好看的多,说差的也有,说沧月的镜系列好的人有,说差的人亦有,不是说作品真的不好,只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一阶段出现了百花奇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平均一天就有好几十本武侠小说出炉,写手的水平曾差不齐,作品的质量有高有低,由于武侠小说太多,一度出现不知道看什么书的局面,看书容易选书难。而这一趋势仍在加剧。 中国武侠小说的未来在哪里,我们依旧迷惘。。。
虽然三国也好长时间没有重温了,但凭着好几年的电视和书籍的经验就谈谈自己对三国的一些看法。
故事的背景是在东汉末年,一个群雄四起的战乱年代。因为乱,所以才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
三国早期政权很乱,出道比较早的像张角三兄弟,董卓,丁平,袁术,袁绍,孙坚,刘璋,刘表,这些人大多是世代家族,在自己的地方都有一个小政权,也有自己的谋士和武将,山高皇帝远,汉朝日益衰弱后,管不住他们,只能让这些世袭家族们日益坐大。导火索是董卓,引发了十八路诸侯的讨伐,战争的序幕渐渐拉开,从此刻起,以刘备,曹操为首的一批地方小市民加入了这场战斗,并在征讨完董卓后,刘曹从一无所有到开始渐渐有三五百号人,但此时他们的实力很弱,无法抗衡像袁术这一级别的大家族,只能守着个小县,根据地不能扩张。而吕布的出现则为刘曹二人的扩张做好了准备。
在征讨吕布,张绣,袁绍的战争中,尤其是官渡之战,曹操迅速把握机会,立即坐大,而刘备由于身边只有一批三流谋士,无法做出长远规划,兵力一度只能在几千人数左右,这就有了三顾茅庐的典故。诸葛亮的出现迅速让刘备有了长远的准备,即三分天下。诸葛亮的出场的意义在于没有让曹操剿灭刘备的计策成为可能,并且诸葛亮协同孙权在赤壁打出了一个小高潮,围歼曹操80万水军于赤壁。加之马超的杀父之仇使得曹操在不敢再出战,以防两面夹击。此时孙权把握机会立即坐大,同时利用长江之险,与曹操划江而治,此时蜀国成为最弱的国家。此时诸葛亮开始进行一系列有步骤的战争行动,开始渐渐吞并刘表,刘璋等一系列家族势力,开始渐渐夺得西蜀以及关内大片土地,刘备开始成长,加之诸葛亮征服孟获等蛮夷势力,收服马超,三国鼎立的形势终于来临。
但在接下来时代里,诸葛亮六出祁山,劳而无获,加之蜀国人才渐渐凋零,西蜀开始走下坡路,五虎将渐渐死去,此时魏国人才最多,依据曹操当时的话来说,武将上千,文官数十,甚至还包括一批一流文官,以司马懿在中期与诸葛亮周旋,后期又有邓艾,钟会与姜维抗衡,而作为吴国中期并没有因为周瑜的离去而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先有鲁肃,再有吕蒙,接着是陆逊,老将程普从旁协助,此时来看实力依次是魏强于吴,吴强于蜀。
蜀国当时应属平原地区,是易攻不易守的地方,所以诸葛亮要六次攻打魏国,如果让魏打蜀的话形势更不容乐观,所以诸葛亮抢先攻打魏,而不是坐着让魏来打他们。
我只能说天命如此,刘备不能拿到天下,气数而已。当年水镜先生说:“凤雏与卧龙,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同时有了两个最后还是败了,天命如此,情何以堪?
总结一下,蜀国比较杰出的人才:
文官:诸葛亮,庞统(死得太早),徐庶(后被曹操骗走)
武官(兼文武双全型):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姜维,马岱,王平,魏延,严颜
魏国比较杰出的人才:
文官:荀彧,许攸,贾诩,司马懿,邓艾,钟会
武官:典韦,许褚,曹仁,张颌,张辽,徐晃,夏侯敦,庞德,于禁
吴国比较杰出的人才:
文官:张昭,鲁肃,诸葛瑾
武官:周瑜,吕蒙,陆逊,太史慈,甘宁,周泰,黄盖,程普
三国早期比较有名的武官:吕布,颜良,文丑,华雄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许多人,许多事,在不经意之间,早已忘却。。。。。。
好久没写水浒了,我也看过四遍水浒了,趁着2010年就写写我读水浒长期来的一些看法。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梁上好汉108将武力到底如何排,是不是按小说中的排名依次排下来,我以为不然。下面就谈谈我的愚见,切勿见笑。
水浒中施耐庵曾写道:“卢俊义棍棒天下第一。”这点不假,事实证明无论是在打曾头市和征田虎,方腊和辽的过程中,卢俊义的表现都远远高出以林冲,关胜为首的一批一流武将的水平,在许多武戏过程中,林冲,关胜,秦明,呼延灼,董平等五虎将作为梁山一流武将的中坚力量,与敌方元帅,大将,国师等出类拔萃的武将打斗的过程中基本处于平手状态,这也是小说精彩的地方,要是梁山好汉总是赢也就没意思了。但是卢俊义的出场却打破了这种平衡,他总是能将和类似和林冲等武将斗上数百回合的敌将在舒适十回合内解决,由此可见卢俊义在梁山中的水平要远远领先其他将领,把他排在第一想必各位没有异议吧。
关胜PK林冲,除去卢俊义外,有必要把马军第一好汉给排出来,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在天罡36将中,分为水军将领,步军将领,马军将领三种,以及几个名流和富商(柴进和李应)。马军又分五虎将和八骠骑,自然是五虎将武功更为厉害,但五虎将中呼延灼,秦明和董平又稍逊林冲和关胜,所以关键是较量林冲和关胜,才能确定马军第一花落谁家,从战绩来看林冲是不败战神,大概是施耐庵喜欢林冲这个角色,在许多林冲与其他同等级水平(五虎将和八骠骑的水平)将领的交战中都是平手或林冲略胜半筹的结局告终,在水浒中有一战相当经典,就是暗器之王张清用飞石连续击败梁山十几员大将时,很多将领都被飞石打中,关胜是唯一用刀挡住飞石的人,而林冲却没有出场,最后张清被董平的双枪击败,而关胜在后期征方腊等战争中显示出不俗的水平,能同等级的水平武将击败,而不是像林冲一样以双方平局收尾,此回合中,关胜以微弱优势胜出,马军第一可当否?
武松PK鲁智深,同为步军中最杰出的将领,也是深受广大百姓喜欢的两位梁山好汉,有人说打不死的李逵不也很厉害么,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李逵使得是蛮力,没有多少技巧,故不把他列入步军第一的行列。武松在征方腊的战役中曾经有个经典画面,他身体轻轻一避,侧首把那马上将军拖下马来,一刀砍翻,读罢直叹精彩,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其气力也足以与武松有得一拼,但作为一个出家人,却也有心慈手软不肯痛下杀手的时候,与武松相比,在心智上略逊武松,此回合,武松胜出,步军第一。
李俊PK张顺,张顺被称之为水性最好的一位水军将领,可以在水下潜伏7天7夜,也是死得最冤的一个,在涌金门被方天定手下的士兵乱箭射死,李俊是宋江去浔阳是出场的,是那边的老大。李俊也是梁山后期征方腊中存活的为数不多的将领之一,最后去海外开创了一番事业,张顺终其一生没有过几次战斗,而李俊却能在最残酷的征方腊战役中存活下来,其实力可见一斑,此回合,李俊胜出,水军第一。
一个大boss,公孙胜
几个绝学,张清的飞石,花容的箭,戴宗的跑,燕青的相扑,焦挺的擒拿,张顺的水性
除卢俊义外,关胜马军第一,武松步军第一,李俊水军第一。
总结一下,整个《水浒传》中,卢俊义和公孙胜两人遥遥领先,天罡五虎将紧随其后,天罡步军统领紧追不舍,天罡八骠骑和天罡水军都督渐行渐远,地煞小彪将望尘兴叹,地煞步军统领难觅踪影。
前4名只手遮天,前36独占鳌头,前60各有所长,前108一技之长。
前60不可或缺,后48没有也罢!
xiguan22
2013/9/21 1:46:47
回复:5楼
显然是自己写的,为我从不复制别人的在粘贴过来,哈哈,放心吧
回复:9楼
这个红楼还真没有看过,看不懂的说,也没心思看,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还有待考虑
红楼可以看的,前八十回很好。跨越时间的若完美的爱与其他的故事,充满最初最遥远的美感。